Chow Hing Fun

 

在莊嚴背後的歐洲宗教

 

歐洲的文化發展歷程與宗教關係千絲萬縷,而往歐洲旅遊的時候,除非你的目標是購買品牌時裝或飾物,否則的話,歐洲的教堂就會是旅行者到達每地點時的必到勝地,甚至可以說是到歐洲城鎮時旅遊的核心地點。今天我們看到的歐洲教堂,其建築的雄偉,裝潢的漂亮,當然可以說得上是一項重要和偉大的藝術,這些教堂經歷過數百年甚至過千年的歷史,經歷了戰亂,當中自然需要進行過多次的復修工程,以保持和還原教堂內與外的建築風格。而教堂內的珍品,與及和教堂有關,以至和教堂所處位置的城市和城鎮內的歷史和種種傳說,亦足以成為旅遊人士喜愛了解的故事和必然參觀的歷史文藝珍品。不過,在參觀這些教堂的時候,我們也需要好好的深思一下這些珍品和教堂所處的城市背後,過去曾出現過的一幕幕歷史問題,例如教堂如何為了吸引朝香客而以不同的手法增強其競爭力,以及歐洲歷史上因宗教問題而產生的一幕幕罪與罰的歷史,宗教是否只是一個令人感覺到莊嚴和聖潔的形像呢?

 

根據一位業餘歷史學者理查•札克斯(Richard Zarks)的研究著作《西方歷史秘密檔案》(An Underground Education)中曾指出,在中世紀的歐洲,教會和教堂在朝香路上的競爭非常之激烈,各教會都會傾盡全力吸引來自各地的朝香客(特別是朝香客向教會和教堂投入的金錢),好投到他們的教會內。教會和教堂都會各出奇謀,有些教堂會花費巨資購買聖物,例如聖人的手指或聖母瑪莉亞的奶水,然後聲稱自己的教會是最好的一所,因為有著這些聖物,教堂甚至可以治療瘋病或不孕之症;另外有一些教堂則會招請一些非常著名的合唱團,或者請一些著名的聖人,又或是請一些有名望的修道士前來,以他們的名氣來吸引朝香客;另外,有一些教堂就更會在教堂的外堂之上雕刻或繪畫上一些色情圖像來吸引朝香客(見理查•札克斯:《西方歷史秘密檔案》,台北:究竟出版社,2004年,頁269。)由此可見,歐洲的教會和教堂,在中世紀時期就有如一盤大生意一樣,競爭性非常大,需要各出奇謀來吸引朝香客(等同今天的客戶),而教堂就等同他的旗艦店舖一樣,教堂的特色就等如店舖的櫥窗,能否吸引到客戶,櫥窗的作用可謂非常之大。

 

就像科隆(Cologne)這個城市,那是由羅馬人建成的,在萊茵河(Rhine)的西岸。公元前38年,羅馬指揮官Agrippa於現在的科隆建立根據地,以此來保衛萊茵河的前線,可說是戰爭的要塞,現時在科隆仍可發現羅馬時代的種種歷史痕跡,例如街道的設計和在地下發掘時候所發現教堂周遭仍有著羅馬廟宇所留下的遺址,市政廳之下是總督的住所所在等。而科隆其中一個重要的旅遊地點自然是科隆大教堂。

 

科隆大教堂位處於科隆火車站之旁邊,是典型的哥德式建築風格,該教堂於十三世紀施工興建,但教堂建築工程曾於1560年完全停頓下來,在十九世紀再度復工,至1880年才完全建成。大教堂樓高一百五十七米,內長一百四十二米,寬四十三米,也是在德國國境之內最大的教堂,南塔之內有樓梯,跑上五百零九級便可到達樓高九十五米的觀景平台。

 

科隆大教堂除了其哥德式建築風格受到重視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該教堂的建築緣起的傳說,據說,科隆大教堂的興建目的就是為了安放東方博士的神龕(Shrine of the Magi),而東方博士的遺骨就是安放在精美的金匣之內,這個金製的神匣是西方世界裡最大的。此外,科隆大教堂的寶庫內亦藏有金銀寶石、象牙製品、做禮拜時候所穿的聖衣及歷代宗教重要文件典籍,至於教堂內的羅馬十字架(Cross of Gero),大約是製成於971年,是用阿爾卑斯山以北地區最古老的木製耶和華受難十字架。

 

東方博士這個在耶和華出生的事跡中亦扮演著重要角色的人物跟科隆這個城市究竟有多大的關係,這裡並沒有進行過詳細的考究,但肯定的說,東方博士的遺骨卻是科隆大教堂的重要標誌物,而該套遺骨是以西方世界內大的金匣所裝置,加上教堂寶庫內所藏的金銀寶石和象牙飾品等,對於今天的遊客來說,那就是參觀該教堂的重點節目之一,但當我們想像在中世界之時,科隆大教堂能擁有如此之多的寶物時,應該可以相信擁有大教堂的教會應該是財雄勢大,而科隆大教堂擁有東方博士的遺骨,亦成為了吸引朝香客的重要標誌(也可以說是賣點),而這些標誌正好是吸引更多的朝香客來投入更多的進貢,以確保教會的財勢可以繼續延續下去。

 

當到達法國的漢斯(Reims)這個東北部的城市時,卻對當地的宗教和教堂的歷史有著別的想法。漢斯是歷代法國國王加冕典禮舉行的城市,位於法國東北部香檳 阿登大區馬恩省的城市,該城市的歷史可以追溯至羅馬帝國的時代。漢斯在法國歷史上扮演過非常重要的角色,因為這裡是法國國王加冕的地方。漢斯大教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遭到德軍的破壞,但隨後得到重建,該教堂在法國的作用相當於英國的威斯敏斯特教堂。

 

漢斯的其中一項主要建築是聖母院,該教堂的歷史可以追溯至西元401年,不過現時的聖母院教堂建築卻是開始於1211年,從中世紀至1825年查理十即位,法國歷代國王的加冕典禮都在漢斯聖母院舉行,而第一位在該教堂內受洗的是法國國王Glovis,由當時法國著名的主教Saint Remi在西元498年主持該重要的儀式,自此之後,法國歷任國王都相信於漢斯登基能常保權力。

 

漢斯聖母院的建築特色亦是哥德式的建築,教堂正面是色彩瑰麗的窗,聖母院被演奏音樂的天使所圍繞,在十一世紀至十九世紀這後時期之內,法國一共有二十四位國王在聖母院之內加冕,而在聖母院內的玫瑰窗有著多個雕像,這些雕像既是該教堂的一大特色,同時也成為了法國國王的象徵,故此人們亦稱之為國王廊(Galerie des Rois)。

 

漢斯聖母院是以雕像聞名於世,其中最有名的便是位於教堂北方大門的微笑天使,被視為漢斯的象徵,因此漢斯聖母院又被稱為天使大教堂的原故。

 

由於漢斯聖母院是歷任法國國王加冕的地點所在,故此該教堂本身已經是權力的象徵所在,那就用以一些珍品來吸引朝香客來進貢,而該教堂的特色所在,亦即是那些雕刻,亦是在教堂建立後才陸續做成的,雖然今天已成為珍貴的文物,但相信在中世紀的歐洲,那些雕刻品應該在吸引力上是比不上東方博士遺骨那類珍品般吸引。

 

但漢斯的另外一個歷史故事卻是不能忽視的,那就是有關聖女貞德(Joan of Arc)的歷史。聖女貞德是中世紀法國著名的軍事家、天主教聖徒,被法國人視之為民族英雄,在英法戰爭中她帶領法國軍隊對抗英軍的入侵,她率領軍隊擊退英軍,並在歷史名城漢斯擁立查理七為新任法國國王。但聖女貞德卻很快被勃良第人逮捕,並交與英軍。在英軍宗教審判所的審訊下,她被判為異端,於1431年被釘上十字架上,活活燒死。

 

聖女貞德是英軍的敵人,英軍要處死她在當時的局勢下我們是應該理解的,但她卻是被宗教審訊,被判為異端,並釘上十字架上燒死,這使得我們感及到歐洲歷史上的宗教影響力。據歷史記載,聖女貞德在行刑中,燒她的第一支火苗就竄到了她的衣服上,燒掉了她身上的衣服,並殘忍地使她那扭動中的可憐裸身暴露於眾人眼前。在中世紀的歐洲,但凡是行刑,都不是在暗室內進行的,特別是與宗教有關的刑罰,大都是在公眾場合內進行,而觀看的群眾卻不是在哀傷,而是性激動而興奮的(引自理查•札克斯:《西方歷史秘密檔案》,頁115-120。)同樣地,文化史學者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也曾在其名著《規訓與懲罰》中指出,中世紀歐洲犯人的肉體在接受懲罰時一種大眾的景觀。這種景觀相信與五四運動時期的作家魯迅於十九世紀在日本留學時,上課的時候到一幕日本人處決中國人的幻燈片,片丨在周遭看行刑的中國人個個都表情麻木不仁,魯迅據稱亦因為看到這張幻燈片而決定棄醫從文,試圖冢文學創作來醫療中國人的心靈,可以肯定的說,中世紀歐洲行刑時的觀看群眾絕對不是麻木不仁,這可能與宗教的狂熱有關。

 

我們可以相信,今天我們看到在歐洲的教堂都建築宏偉,而且極具藝術色彩,令人心曠神怡。但歐洲宗教的歷史卻是充滿罪與罰,以及各類競爭的過程。這亦是歐洲的歷史與宗教有著密切關係的道理所在。此外,歐洲的宗教發展過程,根據馬克斯(Max Weber)所言,亦是與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有著密切的關係,但這是報告範圍以外的課題。總的來說,到歐洲旅遊時,教堂總會成為核心的旅遊焦點,但這個焦點的背後,卻是藏著歐洲過去的獨特文化、宗教與歷史發展歷程。